欢迎关注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

项目推荐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23-11-15 0

项目一:一种基于圆锥衍射的极紫外与X射线光谱仪技术

知识产权情况:1项专利(一种基于圆锥衍射的极紫外与X射线光谱仪技术)


交易方式:转让 


价格:面议


项目简介:极紫外与X射线光源在科学探索与工业研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建造了诸多同步辐射、自由电子激光器、激光等离子光源、高次谐波激光等光源设施,用于产生极紫外和X射线激光,并用于材料、生化、医疗等领域的研究。在极紫外与X射线光源使用的过程中,常需要对光源的光谱进行探测,或者需要从多波长的激光中分离出单色化的激光来应用。


本发明针对极紫外和X射线光源,采用光栅圆锥衍射方案分离光谱,采用凹面镜(轮胎镜或椭球面镜)对光束聚焦。本发明利用圆锥衍射像差与凹面镜的反射像差可相互补偿的机制,实现单光谱的单色光束聚焦。相比于现有极紫外与X射线波段光谱仪,本发明在实现消除像差和点聚焦的同时,具有更高的总体效率,仪器结构更简单,方便调谐。


本发明涉及如下内容:首先作为极紫外和X射线波段光谱仪应用,对光源实现无像差、高分辨率、点聚焦的光谱分辨;其次作为极紫外和X射线波段单色仪应用,实现无像差、高总体效率、点聚焦的单色光分离,以用于相干衍射成像和各类光谱学应用。


项目二: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

知识产权情况:1项专利(压阻拾振的微谐振器、激振/拾振电路及压力传感器)


交易方式:转让 


价格:面议


项目简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在航空航天、流程工业、石油化工、专业气象等高端装备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随着MEMS技术发展,高性能、低成本MEMS压力传感器越来越多的被使用,我国市场规模已超过了160亿元。但现有技术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家居等中低端产品,我国高端压力传感器仍严重依赖进口。在“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及中美摩擦的大环境背景下,仍亟需开发国产高精度压力智能传感器以满足我国高端制造和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发展需求。


本发明利用先进的硅谐振换能原理,提出了双MEMS谐振器结构,利用硅玻璃键合和硅柱互连工艺实现对MEMS谐振器微腔的可靠真空封装和引线互连,实现了长期可靠性的封装,到大幅提升传感器的综合精度和稳定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在相关期刊发表,产品样机在气象站、光刻机、压力控制器等高端装备中获得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涉及如下内容:

首先涉及谐振器结构:采用H形梁结构实现双端静电驱动有效降低了谐振器的驱动电压和非线性振动。同时还涉及传感器结构:①采用双谐振器结构,实现温度-压力的原位敏感;②采用双谐振器的频率原位解耦方法,实现传感器宽温区高精度测量。其次涉及微谐振器激振/拾振电路:①采用压阻拾振方式,提高了谐振器的输出信号强度;②采用谐振器梁同向振动的方式,降低谐振器的激振电压;③采用反向交流电压驱动,降低谐振器的非线性振动。最后涉及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制备方法:采用硅-玻璃阳极键合和硅柱引线互连真空封装方法,实现传感器芯片制备。


项目三:高性能微型电场传感器

知识产权情况:在先进高性能微型电场传感器敏感芯片结构设计、器件制备,以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体系,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包括3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代表性发明专利:

1. 谐振式微型电场传感器,ZL200810222769.2

2. 微型电场传感器的封装结构与封装方法,ZL 200810222768.8

3. 灵敏度可调节的谐振微型电场传感器,ZL201911211349.9

4. 基于多结构耦合的微型电场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ZL201910896672.8

5. 振动电容式微型电场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电场传感器,ZL202110386100.2


交易方式:面议 


价格:面议


项目简介:

电场是重要基础电学参量,电场传感器在航空航天、电力系统、石油石化、工业、气象、交通、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微型电场传感器是电场探测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传统电场传感器相比,MEMS微型电场传感器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功耗低、空间分辨力高等突出优点,便于实现阵列式探测,具有传统电场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航天飞行器安全发射保障、雷暴监测预警、电力系统状态监测和诊断、高压输电线周围及高压变电站内电场测量、绝缘缺陷场强测量、电压测量、电磁环境评估、电动汽车安全检测、材料表面与工业生产静电测量、石油石化静电安全监测与防护、气象观测,以及大气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项目面向航空航天、电力等多个领域电场测量的重大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型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自200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型电场传感器的研究,研制出分辨力达到当时国际最好水平的微型电场传感器敏感芯片,以及适应高空恶劣环境、地面长期监测的微型电场传感器系列创新产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MEMS微型电场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成功用于航天发射保障、雷电监测预警、电力系统状态监测、工业静电测量、电压测量、电磁环境评估、气象观测、科学研究等领域100余家单位。


项目制定了我国首个MEMS微型电场传感器的国家标准和首个国家军用标准。经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八名院士及领域内多位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微型电场传感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目,成果成功实现转化,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在京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


项目四:大区域长时序遥感工业热源智能识别分析

识产权情况:4项专利(基于主动式火点数据的重工业区域发现算法;基于改进Kmeans的重工业热源区域识别算法;基于火点和夜光数据的全球热源重工业区域识别算法;一种基于热源重工业区域分析的秸秆燃烧火点识别方法)


交易方式:转让 


价格:面议


项目简介:在经济全球化日益紧密地发展过程中,工业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但是近年来,全球工业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结构重化同构、产能良莠不齐、布局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工业热源排放也成为区域大气污染和人为CO2排放的主要贡献源。过去十年,在“双碳”时代背景下,以及“调结构 去产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供给侧改革等系列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中国工业逐步实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其工业结构和规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有自主、近实时、客观、准确的RIHS分布以及规模特性的高时空动态监测数据,以全面理解中国工业资源配置、大气环境监测状态,为推进中国重点工业行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进程的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项目面向全球对“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立足于遥感工业热源近实时、客观、准确识别评估的技术瓶颈,围绕遥感工业热源识别提取准确性问题,探研基于时空密度分割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遥感工业热源识别技术,揭示全球遥感工业热源动态时空分布特性。项目形成了3版中国区域和2版全球遥感工业热源数据集,经人工检验和实地调查,该产品具有识别准确性高、空间覆盖度广、识别颗粒度小的特点,全球产品总体识别精度达91.76%。项目成果可为包括SDG 7.3、SDG 12.2、SDG 13.3等提供数据支撑,为国家推动“去产能、优结构”、碳税国内外交易、大气环境改善等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其中,杭州区域成果直接服务2023亚运会,广西区域成果为广西省科技厅提供服务简报2份,中国区成果入选2022年SDG 外交部推荐案例。


本项目相关发明涉及如下内容:首先涉及大区域长时序遥感工业热源智能识别:①建立全球/重点区域遥感工业热源智能台账;②构建全球/重点区域遥感工业热源长时序智慧监管平台;其次大区域长时序遥感工业热源分析应用:①分析全球/重点区域遥感工业热源时空变化情况;②评估/监督单一遥感工业热源运行状况。


项目五:遥感大数据智能计算关键技术及平台

知识产权情况:无。


交易方式:技术转让、许可或服务。


价格:面谈。


项目简介:近年来,以北斗卫星导航、航空遥感和高分对地观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日益丰富的星空地立体观测体系已真正实现了地表态势全覆盖、持续更新与多维度的数据获取,积累形成了最具规模、最为基础的对地观测大数据。在为各级用户提供高精度数据服务的同时,也对如何通过智能计算技术从海量对地观测数据中挖掘信息进而满足各类精准应用需求,提出了巨大挑战。


项目以星空地多源立体观测数据为支撑,突破了以场景为驱动的复杂地表分层解构、多源信息可信计算、精准应用可控驱优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设计研发了面向行业应用的“人-机-环境”交互与协同计算的智能平台,打通了从遥感大数据快速获取到精准应用的全链路、多层级智能分析技术链条。


目前该平台已在以下两个领域进行应用推广:①农业领域:面向复杂山地精准农业应用需求,设计了四层结构的农业数字底座,研发了农业专题信息一张图系统,可支撑千万级农业产业种植地块级数字孪生平台化服务;②生态领域:面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需求,设计了陆海一体生态精准监测与产业调控系统,可提供立体监测-精准核算-科学诊断-定量调控的全链条服务。


To Top